孩子的成长会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阶段,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当发现孩子做出了某些不能理解的行为,总是喜欢直接制止,可结果却很难有好的效果。
想要让孩子改掉一些不应该有的行为,家长要了解行为背后的发展心理,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引导。
孩子总喜欢把东西塞进嘴里,家长软硬兼施仍不见效
家的宝宝快要到一岁了,蕾蕾之前一直在上班,孩子是婆婆帮忙带,今年春节之后蕾蕾辞掉了工作,开始了全职带娃的生活。
蕾蕾最近发现孩子总喜欢捡东西放嘴里,不论是吃的还是玩具、家里用品,甚至有时候还会啃自己毛绒拖鞋。俗话说病从口入,孩子总是这样难免会有病毒细菌进入嘴里。
为了管孩子的这个行为,蕾蕾也是用尽了各种办法,软的硬的都用了,可仍然管不住。只要一眼没看到,孩子就会把东西放到嘴巴里,对此蕾蕾也是愁怀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蕾蕾请教了育儿专家,专家告诉蕾蕾,这是孩子进入了口腔的敏感期。
关于孩子“口腔敏感期”,你了解多少?
口腔的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0-2岁之间,这个阶段孩子在不断的构建自己的大脑世界和心理世界,需要用口腔来感知世界。
当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他们可以用来感知世界的方式有眼睛看、身体感受和嘴巴体验。三者相比,口腔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最直接最自然的,所以孩子都有一个成长阶段,喜欢把任何拿到手里的物品放到嘴巴里。
从孩子5-6个月开始会喜欢用手去抓取物品,代表着对世界的探索开始了。只靠手的抓取和眼睛的观察是不能够完整的判断事物的性质和类别的,他们会想对这个事物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嘴巴就是最好的选择。
孩子的认知中是不能判断是否够干净卫生,也不能判断是否够安全。把东西拿起后直接放到嘴巴里是本能的反应。通过嘴巴和舌头的碰触了解了什么是软、什么是硬。知道了什么是凉,什么是热。这是孩子认知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
孩子进入到“口腔敏感期”,还会有哪些表现?
1)吃手
口腔的敏感期除了喜欢把事物放到嘴巴里,吃的最多的就是手。最开始吃手可能是因为手最方便、最便捷,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是养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有的孩子出现情绪不好的时候、睡觉之前都会通过吃手来安抚自己。
2)吃过的东西吐出来
口腔的敏感期是用嘴巴来感受事物的状态、性质,感受之后就会吐出来。当这种行为成为了日常,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也可能会有影响。比如吃饭的时候自己不是很喜欢的食物,吃到嘴巴后吐出来,认为是自己感知过了就可以吐了,如果父母不及时引导可能会养成挑食的习惯。
3)咬人
小孩子都有个这个阶段,特别是母乳的妈妈,最先感受到孩子的咬人行为。慢慢的可能会对于抱他的人也会咬人,和同龄的小朋友玩耍咬人等等,虽然都是口腔的敏感期表现,但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容易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
小编想说:
孩子的成长过程总会有不同的表现,家长需要了解背后的真实原因,对症引导很快就可以度过。
孩子进入“口腔敏感期”,这个阶段家长不要强制性的制止,要最大程度地去满足孩子的口腔探索欲望,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阶段。
家长之所以会担心是因为害怕会有细菌、病毒等意外情况,家长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安全卫生的物品就可以了。比如牙咬胶、相对较大的玩具不会出现吞咽、经常进行清洗消毒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