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年纪就嫉妒!"恭喜!孩子已解锁高级情绪,如何引导更关键

发布时间:2022-03-30

收到粉丝的私信,说上二年级的女儿有天回家气冲冲地说:“不公平。”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女儿的好朋友和她一起竞争班长的职位,但是最终结果女儿没有选上。...

收到粉丝的私信,说上二年级的女儿有天回家气冲冲地说:“不公平。”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女儿的好朋友和她一起竞争班长的职位,但是最终结果女儿没有选上。

小女孩怒气冲冲,并且扬言说:“我再也不和她做朋友了!”

这位粉丝有点担心:“小小年纪就嫉妒,以后可怎么得了?该怎么办啊!”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略显荒唐的社会新闻:一名初中男生,因为学习成绩不良,出于嫉妒心理,竟在中考后登录系统篡改了上百名同学的中考志愿。

如果不加疏导,当“嫉妒”将孩子的心灵扭曲到这种程度,出现的就可能会是这种“反社会”行为。然而嫉妒又是我们人类最常见的情绪,那么该如何帮孩子学习和“嫉妒”共处呢?

为何小孩子也会有“嫉妒心”?

在《为什么嫉妒让你面目全非》中,心理学家罗伯特·莱希说:世界上最理智的人,可能也无法抵挡嫉妒的力量,最终被嫉妒所带来的焦虑、愤怒和无力所击垮。

嫉妒无所不在,是一种很普遍的人类情绪。但是当家长发现孩子会嫉妒时,往往会显得非常焦虑,就像那位粉丝一样担心:“小小年纪就会嫉妒,以后可怎得了?”会这样想,大多是因为并不了解“嫉妒”究竟是什么。

对于一个尚未建立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的小婴儿来说,嫉妒是不存在的。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去抱别的宝宝,婴儿会用哭闹表达不满,这并不是在嫉妒,而只是愤怒而已。

孩子的情绪发展有点像是细胞分裂,先出现六个基本情绪:愉快愤怒悲伤惊讶恐惧。随着自我意识觉醒社交经验的丰富,更多的复杂情绪会从基本情绪中分化,嫉妒就是其中的一种,一般要到孩子1.5-2岁时才会真正出现。

因此,如果发现宝宝已经嫉妒了,爸爸妈妈不但无须焦虑,反而应该感到高兴:这正是他的自我意识社会性得到了很好地发展的表现

嫉妒产生需要四个条件

Tim两岁多的一天,我们去社区图书馆看书,在游戏区遇到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小男孩,正在玩一种引力球的玩具。

Tim也走过去加入,但是试了好几次都没法把小球弹入规定的洞里。轮到那个小男孩玩了,Tim突然发起进攻,把小男孩推倒在地。

我忙上前让Tim道歉,Tim却哭得更厉害了。我知道:他的嫉妒心把自己也吓了一跳。有时候孩子并不能察觉自己的嫉妒,那么该如何帮他们分辨呢?先看看有没有这四个条件:

1、对方和自己的相似程度

回到上文Tim在社区图书馆的小插曲上,之所以他会“嫉妒”那个引力球玩得很好的男孩,很大程度上和他们年龄相仿有关。孩子也会有类似“我们比较类似,所以能力应该差不多”的心理预期,所以他不会嫉妒表哥会骑自行车,只会嫉妒和自己比较相似的“同类。”

2、和自身相关程度高

人们会嫉妒那些可能会威胁到自身价值和核心的他者。我们都知道莫扎特是个天才,当时有一个宫廷乐师无比嫉妒他,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宫廷乐师所笃信的理论是通过不断努力而成功,而天才的出现等于彻底否定了他的前半生

3、不公平感

在文章开头的粉丝描述中,孩子明确表达了“不公平”的感觉。这种判断其实是完全主观的,因为在她的判断中,自己才是班干部的合适人选,而别人的优势是通过不公平竞争得来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越是无法证明不公平,越会觉得嫉妒

4、想象中自己的能力很强

Tim之所以会因为嫉妒对那位小男孩感到愤怒,还有一多半原因是:对自己的判断比较高。因为围观了一会儿,认为自己肯定也能成功。但是事与愿违,于是就把这种愤怒转移到了嫉妒那个男孩身上。

嫉妒导致两种结果

当我们谈论孩子嫉妒心时,总会不自觉地产生很多负面联想。正如那位粉丝问我的,如何“消除嫉妒。”然而嫉妒并不是一种“缺点”,仅仅是一种情绪。就像愤怒或悲伤一样,即能让人创造力爆棚,又有可能伤害人们的身体。“嫉妒”也有它的两种结果。

一方面,反向结果:你不能比我好。

法国文豪巴尔扎克说: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痛苦。

的确,嫉妒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大到篡改别人的中考志愿,小到把同学的笔记藏起来。然而这些行为的产生,都基于一个想法:“你不能比我好。”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关注点是别人如何,而不是自己。

另一方面,正向结果:我要比你更好。

2018年HBO有一部口碑爆表的美剧《我的天才女友》,讲述两个女孩长达几十年的友情。有趣的是,在惺惺相惜的背后,她们之间的嫉妒和竞争从未消失。而正是因为这种“嫉妒”激励着她们一步步向前。

正如2011年发表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的研究中指出的那样:善意的嫉妒更有利于人们在测验中创造力与智力的发挥。

正是这种比较和思考,能够帮孩子认清自己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行为。打个简单比方,Tim感受到自己和同龄人的差距后,嫉妒会促使他去投入练习,或者干脆放弃,转而发展自己更擅长的事情。在这种思维模型下,孩子率先考虑的是自己

当孩子出现“嫉妒”情绪如何引导?

就像面对所有情绪一样,作为家长比孩子拥有更多和情绪相处的经验,可以带领他们从认知情绪开始,逐渐理解自己内心,并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情绪不是问题,如何处理情绪才是问题所在。

第一步:说出嫉妒。

相对“嫉妒”而言,愤怒是孩子更为熟悉的情绪,2岁多的孩子因为拼拼图失败,玩具被抢走,都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在嫉妒时,他们很有可能会被突如其来没有原因的愤怒吓到,或者干脆产生“我就是讨厌”这个人的错误判断。

因此,运用上面的三种要素,让孩子意识到这种“不公平”的感觉就是嫉妒,而嫉妒并不是错误的,他只是一种情绪,我们需要正面去分析他。

Tim的情绪控制一直是我养育的焦点,我曾经告诉他,如果对某个人的行为觉得愤怒,说出来是最好的方式。嫉妒也是一样,当你说出口,对自己或别人的伤害力就减少了一半。

第二步:理性分析“不公平感”。

在嫉妒这种情绪中,最让人倍受折磨的就是这种“不公平感”:我俩差不多,为什么你却比我做得好(得到的更多?)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说出她想象中的不公平,比如:“我觉得老师一定是偏心的。”或者“她在背后贿赂了同学。”在用理性跟孩子分析一下,这些猜想不是现实,这样有助于消解嫉妒带来的不公平感。

第三步:关注自己:用行动消解嫉妒

嫉妒不是坏事,甚至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关键的一点在于:嫉妒的关注点是放在自己身上,还是放在别人身上。如果孩子表现出嫉妒情绪,帮助他们多想想,怎么做我能超过他

或者,我身上还有他没有的某种特质,都能将“嫉妒”这种情绪转化为让自己变得更好,以及找到真正自我的契机。

小编来叨叨:

《圣经》中,将嫉妒列于七宗罪之中,恰恰说明了这种“情绪”的普遍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嫉妒是人性中的一个要素,也是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高级情感,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情绪没有对错,也不会被需要,如何做永远比如何想更重要。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
编辑推荐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