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因未满14周岁殴打侵害女孩被释放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长要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3-03-21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都是一个令人十分头疼的话题,而对于未成年人的判决结果,也是常常引起争议。...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都是一个令人十分头疼的话题,而对于未成年人的判决结果,也是常常引起争议。

两名男孩殴打侵犯11岁女孩,1人因未成年被释放

最近在山东济宁,发生了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13岁的男孩与同伴将11岁的女孩诱骗至家中,对其进行殴打并侵犯,事后还录视频威胁女孩不能告诉家长。

事后家长察觉出异常,从女孩口中得出真相后报警,但其中的一位主谋男孩最后却因未满14周岁而被释放。

对此,女孩家属表示:事发至今,男孩家里连一句道歉都没有,难道未成年人,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犯罪伤害别人吗?不应该为此付出代价吗?

根据中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 刑事责任,而不满十四周岁的则完全不用负刑事责任。简单的解释就是,未满14岁,哪怕杀人都不用负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的保护法,本身是基于未成年人的年纪偏小和社会阅历不足,而保出未成年人免受伤害的法律。但却没想到,制定一条法律的同时,也在给同时符法律法规的“恶魔”提供了伤害别人的合法权利。

真是难以想象,一个才13岁的男孩竟然做出这么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人们总觉得孩子的内心不会像成年人那么复杂,他们心智尚未成熟,犯错了自然要给机会让他们改过自新。

但一次次的案例却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小看孩子的恶意,其可怕程度难以想象。

未成年人犯错,原生家庭难逃其咎

养而不教,父母之祸;教儿无方,父母之过。两个男孩的行为着实令人发指,甚至恶劣程度都远超绝大部分的成年人,但其行为背后,反映出来的却是家长教育的失职。

那些容易做错事的未成年人,大多接受到的家庭教育也都是畸形的,要么父母过分施压,或者性格极端,要么干脆就是留守儿儿童。

如今,成年人的生活焦虑直接映射在孩子身上,导致很多未成年人性格不完善,容易走极端;而家庭结构是否良好,家庭成员之间气氛是否和谐,都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家庭成员应该多关注处于成长期的他们,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认真对待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长要怎么做?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出生后开始,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尤其是父母给孩子起到的模范作用,更是影响深远。

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父母给予的陪伴,永远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礼物。但生活中,很多父母平日里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陪伴和管教,甚至直接让孩子沦为留守儿童。

那些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无论是身体方面还是心理因素,长期处于匮乏的状态下,这就成为了未成年犯罪的诱因。

而那些经常给予孩子陪伴的父母,不仅给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意,对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行为也能及时制止,以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和孩子沟通

那些没有时间和孩子沟通的家长,自然家里的环境也会死气沉沉,让人感觉到压抑,逐渐便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

和孩子多沟通,并非是无时无刻都需要交流,父母每周抽抽空一天,专心陪伴愉快沟通,就能很好地拉近亲子关系,也能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别溺爱

溺爱是万恶之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的溺爱行为也越来越常见,养出了很多的“小霸王”,一点亏都吃不得。

这样的霸气行为无外乎是助长了孩子的嚣张气焰,尤其是在外互动时,这是相当危险的。

在孩子的教育中,溺爱是绝对不可取的,父母要给予孩子正确的三观和思想教育,尤其是涉及到法律层面,更是要让孩子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把犯罪趋势抑制到最低。

说到底,对于成年人犯罪的惩罚措施,只认年龄不认其他犯罪事实,是“一刀切”的政策。而面对未成年人犯罪,只调低刑事责任年龄还不够,只有让孩子更懂法、畏法,才能真正降低这类事情发生的概率。

那时,法律才能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

猜你喜欢
新闻资讯
编辑推荐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