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书记酒后打砸夜宵摊被停职,他为何会如此狂妄?
资讯
发布时间:2023-08-23 来源:好妈妈育儿网 标签: 新闻资讯
近日,一则关于一岁多孩子在高铁上哭闹遭到女子怒吼闭嘴的视频冲上热搜。在相对封闭的公共空间,哭闹的声音固然令人不悦,但一个一岁多孩子哭闹多少与天性有关,这其中难以简单归罪于“你是他爹,让他闭嘴”。为人父母者,必然知道,一岁多孩子的确在“说理”上短时间劝解其“安静”有难度。
怒吼者那种自认为占据道德高地发出“强音”的样子,吸引整节车厢人投以惊愕的目光也就理所当然,这也以无声的方式道出了“究竟是谁在制造噪音”。当然,网络也不必过于苛责怒吼者,现实中的确存在少数“熊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表现,令人“苦恼不已”、让人“谈熊色变”,甚至滋生一种“熊孩子人人喊打”的浮躁情绪和莫名共鸣。
很难说,该怒吼者失态的表现,与“熊孩子”焦虑症不无关联,只不过一听到“婴童哭声”,就拿出“喊杀大棒”,如此过激反应,把孩童哭啼、甚至是“带娃出门”看成“原罪”,无疑是神经过敏、“过犹不及”。
圣人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相处,人情世故、公共道德最基本的教养,就是以心换心、换位思考,体谅别人的不易,让“利”于人、彼此慰藉,方能于方寸的公共空间走出千万气象。回到事件本身,怒吼者极想表达该家长不懂教养,管不住婴童哭闹,给自己造成困扰。
且不知,立于婴童客观状态和成长规律,一时间难以平复心境,做到“哭笑收放自如”;立于家长角度,自家孩子给他人带来影响,必然也会陷入窘迫和尴尬,安抚婴童的同时还得接纳他人异样的感受。
换而言之,当人人面对他人困顿之时,多些换位思考、谅解宽容,就定会得到不一样角度的“答案”。应知,“教养”不是用来攻击他人的“道德武器”,更不是助长自身“道德高地”的“负面基石”,而是宽宥于人、理解他人的道德密码和自律信条。
更何况,当教养的镜子只拿来照别人,不照自己,就只会陷入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的“道德洁癖”,连周边的花开花落、鸟鸣虫啾都会变得“有罪”。
爱人者,仁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养是一种有共频、能同振、会传染的东西,它流淌在中国人传统的家教家风里,也在每一个平凡中国人的基因血脉里,所以,相互礼待多一些、苛责计较少一些,彼此宽慰多一些、浮躁夸张少一些,理解包容多一些、精致利己少一些。
如果人人争当公共空间的清风营造者,让和气、平静、温暖、热情充盈洋溢,那么就会摇曳和泛荡更多有教养、懂道德、真善美的灵魂,如高温下的爱心饮水点,人人捐赠一瓶水汇成一条爱心河。反之,握着道德戒尺只量别人,拿教养的镜子只照别人,那么我们自己就会失去道德的底线和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