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4 来源:好妈妈育儿网 标签:
朋友小玲经常被噩梦惊醒,梦里的主角是妈妈,不惧任何温暖色彩,是噩梦的制造者。
我无法得知,小玲的妈妈对她做出什么样的事情,但却看到她带给小玲的伤害有多大。老一辈常说:“一个女人影响三代”,也因为这句话,小玲成婚8年至今未要孩子。
她极少提起家庭,只是说作为父母一定要跟孩子好好说话,否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影响。家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安全感的来源,父母则是孩子的后盾、底气,所以请父母管好自己的嘴,有些话永远别对孩子说,尤其是下面这5句话。
类型:打击教育
特点:负面标签,孩子自卑感的来源
伤害指数:☆☆
父母说“你怎么那么笨”这类型的话,往往是因为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情时上头说出的话,也许父母只是随口说说,但孩子却会对号入座。
孩子年龄较小没有认知、辨别能力,父母是他们信任并且依靠的人,他们会认为父母说的话就是正确的。一旦接受了“你很笨”这个设定,孩子真的会朝“笨”的方向发展。
被贴上这种负面标签后,孩子会缺乏自信主见、凡事畏首畏尾,任何事情都不会主动去尝试。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写道:“给孩子下定论是危险的,孩子贴标签,会让孩子丧失能力,这种断言可能真的会成为孩子的问题”。
育儿小贴士:教育专家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都是父母诱发的。因此,不要给贴负面标签,遇事多鼓励,正向引导。
类型:威胁教育
特点:引发孩子情绪焦虑,缺乏安全感
伤害指数:☆☆☆
邻居王太太说她经常做一件事情,只要孩子不听话,就对孩子说:“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招儿百试百灵,只要一转身孩子就会立刻听话,跟在后面。
她轻易脱口而出的话,看似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实则这种威胁的话引发了孩子的焦虑情绪,信以为真妈妈真的会离开,从而造成内心的不安全感。
教育专家明确指出:长期处于威胁状态下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形成讨好型人格甚至失去自我等,严重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别总说这句话,否则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类型:威胁教育
特点:造成妈妈没有权威,孩子与爸爸感情疏离
伤害指数:☆☆☆
遇到孩子不听话或者管不住的时候,有些妈妈就会说“等你爸回来收拾你”。面对这种话,孩子真的会出于对爸爸的忌惮而乖乖听话, 甚至提醒吊胆的害怕妈妈告状。
但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容易让妈妈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也容易让孩子对爸爸产生情感疏离。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爸爸对于孩子陪伴的重要性超乎想象。
相较于妈妈的温柔细腻的教育,更多时候爸爸的理智阳刚教育更重要。如果妈妈总是对孩子说“等你爸回来收拾你”,让孩子对爸爸害怕与情感冷漠,并不利于成长。
类型:破坏性激励教育
特点:盲目旁边
伤害指数:☆☆☆☆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经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调查,有83.4%的受访者认为家长会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做比较。
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说“你看看别人家孩子”,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激励孩子。只是,如果长期用“别人家孩子”来提醒、暗示孩子,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真的不如其他人优秀。
结果会造成两种极端的性格,一种破罐子破摔,一种不停努力渴望得到认可。经济学家马歇尔曾说:竞争可能是建设性,也可以是破坏性的。显然经常性的将孩子与他人作比较更具破坏性。
Tips: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相同的孩子,发挥孩子的独特性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类型:自我感动式教育
特点:对孩子实行道德绑架
伤害指数:☆☆☆☆☆
育儿过程中父母总是不自觉地对孩子说“我是为你好”,表面是一种妈妈关爱孩子的表现,实则是一种“控制”。
《小欢喜》中,乔英子热爱天文,但妈妈却不停的让她学习学习;《小舍得》中颜子悠喜欢研究昆虫,妈妈却挤破脑袋给他报补习班。妈妈们都是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去做着孩子并不喜欢的事情。
出于压力,出于愧疚感,孩子们听话,根据妈妈的想法去做,结果在妈妈的“自我感动”与自身的“愧疚感”之下,孩子丢失自我,乔英子与颜子悠的结果都是患上抑郁症。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Tips:不妨把“都是为你好”换成“妈妈尊重你的决定”,都是从为孩子好的角度出发,但后者的教育孩子更容易接受。
父母之所以成为父母,一半源于爱,一半源于责任。
没有人生来就具备做父母的条件,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多以孩子的角度出发,少强加自己的意愿,接纳孩子的好与坏,如此孩子才能更健康快乐成长。
小编来叨叨: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鼓励的话那么多,为什么总要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去讲那些伤害孩子的话呢?学会控制,学会欣赏,嘴下留情,教育的孩子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