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反映自己凌晨爬泰山时遇到大雨,山顶的商家对入室避雨者开出价格,座位40元一位,没有凳子的25元一位。
游客至上,热情服务。景区内的商家也是景区的一部份,天降大雨,众商家理应敞开大门,欢迎无处避雨之游客,前来避雨休息;然这些商家虽“热情相邀”,却狮子大张口玩起了“收费避雨”之荒唐闹剧。
前来景区经商开店,与在其它相比,虽地点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皆为谋生、获取利润,本没无偿提供避雨之义务;面对“天赐之良机”,按人头向前来避雨的游客,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增加其收入,本没什么不好。
再者,在此特定情况下,花钱进屋避雨,对众游客而言,此乃刚需,可以避免被淋成“落汤鸡”而导致感冒什么的,表面思之,并无不妥之处。
天有不测之风云,古往今来,在外之游子,遇突降之大雨,无论是就近之住户,还是店家,毫无例外,皆笑脸相迎,热情接待,而且往往还无偿提供茶水、座位什么的,并没有人认为有不妥之处,均看作是人之常情,理所当然之事也。
该景区商家搞“有偿避雨”,虽让这些商家一时收获满满,虽看似并无过错,然冷静思之,此举不仅背离了传统之习俗,还涉嫌“趁火打劫”加重了游客之经济负担,让游客寒心、失望,从而让景区形象在心中“一落千丈”。
旅游既是赏景之过程,更是感悟文化历史;而文化历史自然也就包括当地之风土人情与文明习俗;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有偿避雨”,显然可能会降低该景区之品质,影响其声誉,从而制约游客从各地涌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商家虽不等于景区,但景区之经营状况,势必间接影响到商家;如众游客望“山”兴叹,皆不愿前来,景区日渐萧条,那么商家又何来的“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搞有偿避雨,虽看似抓住了机遇,开辟了生财之新路径,虽貌似创新之举,能短时间内收获满满;然冷静思之,此举却败伤了众游客的心,令其对该景区失望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显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迈步新时代,兴旅游、拉动交通、酒店等相关产业发展,以解决就业,增加税收,已成为众多地方拼经济的重要之策;在此时代背景下,景区之间新一轮竞争势必愈演愈烈,为此各地、各景区更当顺势而为,更加注重景区之形象。
要在新一轮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游客,各景区除大力开发新旅游资源外,更重要的当是切实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打造旅游软环境;为此,景区方理应亮出实招,对拿游客当“唐僧肉”之怪象,坚持“露头就打”,及时刹住类似“有偿避雨”之歪风。
一是景区要高度重视,及时叫停。景区要在及时叫停的前提下,改变传统之管理方法,切实加强对景区商家的管理,教育引领其合法经营,引领其胸怀大局,认清商家与景区、游客的关系,主动维护景区的形象,要心中有游客,别将手乱伸,别再见钱眼开。
二是各地旅游监管部门要对此亮剑执法。“有偿避雨”,虽看似影响了是该景区,实则已败坏了当地旅游形象;为此,该地之旅游监管部门,应对此类怪象,及时亮剑,让其为之付出应有之代价,敲响警钟,让类似怪象不再发生。
捡“芝麻”是好事,但如因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就不但不是好事,而且还得不偿失了。为此,望该景区之相关商家深思,切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不要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