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文提及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却引起攻击,原因很真实
资讯
发布时间:2023-06-24 来源:好妈妈育儿网 标签: 女性最佳生育年龄
生育问题一直都是一个对所有人来说比较重要的问题,而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比如国家多次发布生育政策等。
而很多媒体,也着手于生育问题的探讨,但是,其中有些看起来很正常的言论,却很奇怪的被人抨击。
《人民日报》发文最佳生育年龄,却遭众人抨击
此前,《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文,称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为25周岁~29周岁。
而这一内容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根据医学专家表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就是这个阶段。
如果女性的生育年龄过小,那么身体发育还不算特别成熟,不是最佳的生育时间。
而女性的年龄超过30岁,则面临卵细胞质量降低的因素。如果女性的年龄超过了35岁,那就属于高龄孕妇了,无论是对胎儿,还是对孕妈本身,都是具有更大风险的。
这么看来,《人民日报》所阐述的观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抨击这条消息呢?
主要是因为人们觉得《人民日报》没有考虑到实际问题,只是单单的将最佳生育年龄提出来,却没有提出如何让年轻夫妻在这段时间内能够安心的去生育:
“这个阶段,正处于搞事业的关键阶段,要是生孩子,工作怎么办?”
粗略计算了一下,一个人如果博士毕业,那么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他的毕业年龄在28岁~30岁,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博士毕业即不适合生娃。
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内生娃,那必定会耽误事业的发展,耽误找工作。
生完孩子之后,还需要养,如果没有老人帮忙,起码等到孩子3岁上了幼儿园,才能够正常的上班。
但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宝妈找工作的时候,年龄已经超过了30岁。
要知道,很多单位招聘的时候,30岁就是个界限,超过30岁将很难找到好工作。
正常人大学毕业也就22岁,现在这个社会,不考个研究生很难立足。
而研究生毕业差不多24~25岁,毕了业不去工作去生娃?
生完娃专业知识也忘了,年龄也大了,也不应届了,也没好工作了,寒窗苦读几十载,到头却是一场空?
25岁生娃,有多少人在这个年龄能够拥有独立资本呢?如果没有独立资本,难道生了娃啃老?
……
可以看出,网友们提出的问题都是很实际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0.6%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国经过两次的计划生育调整,分别开放了二孩、三孩,本想着能够借此提升生育率,但是得到的结果却令人咋舌。
我国的人口自然生长率不升反降,已经达到了-0.6%,加上现在人口老龄化严重,继续这么下去,恐怕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危机。
开放生育,却出现相反结果,这一情况的出现不是没有原因的。
根据人们对《人民日报》发文的反应就能够看出一二,那就是根本性、实际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人们无暇生娃,确切的说是没有条件在最佳生育段生娃:
经济基础问题是最根本的原因,大多数人无法在适龄段生娃,并不是他们不想生,而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不敢生。
现在社会看似物质丰富,但其中夹杂着很多的蝇营狗苟,并且资本的黑手也伸向了民生,导致很多人经济思维迷失,一不小心就会被“割”。
另外,目前网络上虽说人均两三万,但实际上我国的人均收入并不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的人均收入为3.69万元/人,也就是一个月3000左右,想要达到理想的物质生活条件,还有很大一段差距。
再者,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很多人都是“先消费”一族,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负债达到了14.7万。
这种经济条件下,怎么养娃?所以,才会选择不生,或是无法在适龄段生。
《人民日报》发文没错,错在没照顾到实际情况
《人民日报》本身进行生育科普,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只不过这样的单纯性科普,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只告诉我们要在这个时间段内生,晚了就不好了,就不要生了,但是你却没有告诉我应该怎么去生,你根本没有考虑过普通人的实际问题。
确实,想要让人们达到在适龄段内生育,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
▲经济问题
最笨的办法,其实就是发放合理的生育补贴,并且落实到位。
要知道,我们着手实施措施,为的是改善现状,不是走过场。所以,补贴数额一定要足够养育一个孩子,而且这个钱要一分不少的落在民众手中才行。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善就业环境,让民众实现真正的经济自由。我们经常说“劳动不分贵贱”,但“奇怪”的是,为什么福利有区别?退休金有差异?医保分高低?这些都是需要改革的地方。
▲社会保障
其实,人们之所以不愿意生孩子,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带娃。
有些人家里有老人,还能帮忙带娃,但是有些家庭却只有小两口,所以带娃很是问题,要不就耽误工作,要不就耽误带娃,要不就两个都耽误。
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社会保障。比如建立社区托管机构等,让年轻人能够放心生娃,生了娃也有人帮忙带,自己能放心工作,这样才不会有太大压力。
写在最后
这件事展现出的并不是民众的“无理取闹”,却恰恰反映出一些“高位者”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却看不到事物本质的现象,从而发布一些“可笑”的“解决问题”的言论。
在这里,也希望“何不食肉糜”不再出现,让民生得到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