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日常照顾孩子的重任就不可避免地落到长辈的身上。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观,两代人因此闹矛盾,是避免不了的。
“明明定好了只看2集动画片,为什么看了一上午?”
“奶奶同意的!”
“说了吃糖容易长蛀牙,还吃这么多?”
“我爷爷给的,你管不着。”
……
相信所有妈妈听了上述对话,已经气得七窍生烟,脑仁生疼。明明给孩子定好了规矩,也让孩子执行了一段时间,但一到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那里,这些规矩立马就没用了,怎么办呢?
1.对老人多赞美少指责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隔辈亲”是长辈给予孙辈无私的爱,一味指责只会导致家庭矛盾激化,让孩子在两股力量的撕扯中受到伤害。
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肯定长辈的付出。没有人不喜欢收到礼物,当长辈辛辛苦苦帮忙带娃时,我们在合适的时候送上真诚的礼物,在沟通中也会显得格外顺畅。
其次,当出现育儿分歧时,学会抓大放小看问题,在不涉及原则且无伤害性的事情上,可以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一边享受着老人的帮助,一边又看不惯他们的做法。
第三,老人们习惯互相转发养生、保健之类的文章,作为孩子的父母,也可以将科学育儿的文章、短视频推送给老人,提前沟通,明确家规,潜移默化中将正确的观念植入,一举双得。
总之,老人们带着善意和爱意来到新家庭,作为晚辈应该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感激。长辈用时间和耐心陪伴着孩子,多肯定他们的贡献,出现问题时及时开诚布公的交流,多给予尊重和鼓励,相信问题可以得到圆满解决。
2.父母定规矩前先付出爱
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人际关系就像是一个银行账户一样,需要时时往里面存款”。
亲子关系也是如此,正常健康的亲子关系是父母起主导,长辈起辅助作用。育儿过程中出现矛盾的关键,是你的亲子账户“余额不足”。孩子长期由长辈养育,父母偶尔的管教会让他们感到陌生而无法认同,甚至出现拒绝沟通的情况。
龙应台曾说:“父母的管教是有有效期的”。就像综艺节目《变形记》里那些所谓的叛逆少年,大多是父母早年忙于工作,对他们疏于管教,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想再好好教育,但孩子对父母缺乏信任,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一个听不进去,一个教不进去,有效果才怪。
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说,自己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在双胞胎女儿身边,每天仅有早餐10分钟的时间和女儿交流,他把这“黄金十分钟”用来向女儿们汇报一天的工作,一方面让孩子理解成人世界的繁忙,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父亲对她们的尊重,在短暂的陪伴中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授给他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工作忙并不是不陪伴孩子成长的借口,要想让孩子听你的,你得先学会听他的。
3.教会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有的孩子在长辈面前骄纵跋扈,在父母面前却是彬彬有礼,与其说是爷爷奶奶宠溺变坏,不如说是孩子的是非观并不牢靠,因为内心不理解、不懂得如何遵守,所以定好的规矩频繁被击溃。
孩子们的价值观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建立高楼大厦,教会孩子明辨是非远比害怕孩子被教坏更重要。
首先,规则要明确且容易理解。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孩子注意力只有15分钟,在讲规则过程中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一次只讲明一种规则。
有的父母非常头疼孩子看电视这个问题,因为孩子根本不理解“视力”和“危害”的含义,不如直接为他们制定“一天只能看2集电视”的规定,超过立即关机。让孩子一次接受一个明确的指令,效果比频繁密集的说教更管用。
其次,父母做好示范且坚定执行。孩子都爱吃甜食,很多父母对龋齿非常头疼,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坚持刷牙。那么,如果父母能每天陪同孩子一起刷牙,相信这样做能让孩子把刷牙的习惯坚持下去,并且体会到遵守规则的成就感。
最后,及时承担违反规则的后果。孩子在执行规则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让他们承担破坏规则的后果远比说教更管用。
孩子有拖延的毛病,与其一味地催促和责骂,不如让他承担因为拖延迟到在学校被老师批评的后果,相信今后他们更愿意早起而不是尴尬地站在教室门口。
曾经知乎上有人问:最好的家风是什么?有个回答得到了高赞:遇事不责备,凡事有商量。
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在两代人的共同育儿的环境中,长辈作为过来人的经验也许过时,但是爱永远不会过时。作为父母应该感恩这份爱,主动承担起孩子成长中的第一责任人的角色。
人民日报曾发文提到:“教育好你的孩子,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只有父母把孩子的教育重视起来,让孩子成长的环境中有管、有教、有罚、有爱,这样的环境长大后才拥有治愈一生的力量。